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新闻聚焦

您的位置:新闻聚焦 - 热点新闻

浙大团队,双冠王!

发布日期:2025-3-15

 

人在实验室

作物在温室

三个月无法干预

如何保障农作物生长?

这是全球顶级农业AI赛事

第四届国际无人自主管理温室种植挑战赛

第二阶段实际种植赛给出的难题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IDEAS”团队

创新思路,迎难而上

以多项关键指标的碾压式优势

斩获金牌

叠加一阶段比赛夺冠的成绩

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料冠军

今天

让我们沿着比赛的轨迹

共同探秘团队背后的

学科实力与人才培养密码

 

一场多学科思维协同进化的实战

 

人在中国,温室在荷兰。在为期三个月的比赛里,参赛队伍无法进行人工干预,只能通过远程操控种植作物。

 

不同于停留在实验模拟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实际种植赛环节牵涉的学科知识更多、难度更高,需要各参赛队伍提前设计算法模型并运用于作物的真实种植中,这极大地考验着参赛团队对于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融会贯通能力。

 

第二阶段可以说是落子无悔,当我们向赛事主办方提交代码之后,除了通过线上监测系统,远程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我们没办法做任何改动。团队成员邬炎栩感慨道,我们只能在赛前结合作物生长条件,调动所掌握的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尽可能地预判、调控一切影响其生长的因素。

 

作物监测、生长模型、环境控制、工程经济……这些比赛里的重要术语不仅仅依托于农学研究,更蕴含着诸多工程学思维。

 

“IDEAS”团队的冠军之路,正是一场多学科思维协同进化的实战验证。

 

团队队长夏福霖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农学的学习让我注重从基因和分子等微观角度理解植物本身,而农业工程老师常常提及的工程思维实际上更强调如何将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在比赛中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国内首个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专业的创建者,浙江大学从课程设计之初便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了工科基础+生物学原理+信息技术应用三维框架,形成了工科为基、生物为核、信息赋能、跨界协同的特色育人模式。

 

“IDEAS”团队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学科交叉能力,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多学科思维的践行者。有擅长计算机算法的,有精于植物机理的,有熟悉工程经济分析的……在每周的技术互训中,同学们持续培养着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团队还定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合作课题组开展技术交流。

 

非常感谢农学院、农业试验站的老师们,他们在比赛前提供了许多策略和技术上的建议。团队指导老师林涛说,农业工程更偏向生产智能管理,在了解作物的基础上,需要把机械、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利用起来,借助数字化管理模型,调整不同作物的种植方案,最终实现收获。

 

在参赛过程中,团队深度融合农业工程、园艺学和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凭借自主构建的交叉知识体系,打造以作物为中心的智能动态控制算法,最终实现了环境控制、生长建模、经济分析等多模块的有机联动。

 

培养顶天立地的农业工程人才

 

这次的比赛作物矮生番茄在国内种植非常少,为了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充足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过往的实践经验,寻找破题之法。夏福霖解释道。

 

“IDEAS”团队在本次比赛中构建的智能动态控制算法不仅得益于理论知识的支撑、种植策略的周密设计与细节考量,同时离不开大量工程实践的经验和长期调研的积累。

 

智慧农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实验室模拟的典型场景,还需要从大量的实践和落地场景中采集数据,不断迭代。林涛强调,我们既要做顶天的理论创新,也要有立地的实践和落地能力。

 

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依托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资源,构建起科研-产业-育人全链条体系,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的双指导模式,不断拓展科研边界,对接产业应用,推动工程技术与农业科学的深度结合。

 

作为浙江省重点研发尖兵计划支持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位于富阳的四维生态数字农业产业园为团队成员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在这里,他们不仅参与生菜、草莓等作物的全流程生产管理,完成从种植到采收的数据采集工作,更通过实地操作积极构建智能化农业解决方案。

 

在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践锻炼中,老师教导大家要坚持场景驱动和问题导向,我们需要更快、更精准地关注到农业需求,并尝试解决农业场景中的实际问题。团队成员马洵轶补充道。

 

这种以国家需求定义课题,用产业战场检验能力的培养逻辑,让浙大学子成为破解农业智能化等重大命题的主力军。

 

近年来,许多学生不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更推动了多项关键技术在企业端的产业化应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

 

AI挖掘智慧农业潜能

 

在为期三个月的实际种植赛中,“IDEAS”团队以全程零人工干预完成了矮生番茄的全生育周期管理,实现单位面积利润达第二名的2倍、第三名的2.6倍。

 

基于以作物为中心的动态感知-决策系统,团队让AI化身24小时在线的数字农业管理专家。系统每30分钟采集一次植株生长数据,同时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等30多项环境变量。通过深度学习解析番茄叶面积、成熟度等5项生物特征,自主调控包括光温水气肥在内的10项环境参数,实现了温室的高效自主管理。

 

本次挑战不仅刷新了温室生产效率,也验证了AI在农业无人化管理中的突破性潜力。赛后,主办方评价:这是一场碾压式胜利,他们让实地种植经验丰富的荷兰专家心服口服。

 


如今,AI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浙江众多数字农场中,大数据驱动着植物生长,一场颠覆传统农业的科技革命正在发生。

 

我们团队还在持续地迭代关键核心技术,借助AI优化农业生产,降本增效。林涛说,我们与农业领域的一些头部企业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落地、应用。希望在未来能实现更高质量的产学研联动创新,助力产业更健康、高效地发展。

 

“IDEAS”Intelligence Driven and Empowered Agricultural Systems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智能驱动和赋能的农业系统

 

未来,“IDEAS”团队将继续深耕设施农业智能管控技术系统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最新进展,探索更加高效、精准和智能的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浙大“IDEAS”团队的双冠征程

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

更是多学科交叉育人的生动实践

从实验室代码到8000公里外的温室

顶天的原始创新

立地的实践应用

他们用工程思维赋能农业逻辑

为农业智能化贡献浙大智慧

 

来源: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