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大起大落
初中毕业后,16岁的郭文敏就开始跑销售。在买方领导的办公室,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或许是对方念他年纪轻轻挣钱不易,或许是喜爱他人小志大、孺子可教,最终这一趟“沉默之旅”的成果,是卖出了50箱龙虾片。这种谈粉色的小零食给郭文敏带来了500块钱的收入。在20世纪80年代,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人挤人的绿皮火车,载着郭文敏大江南北地跑。常常是从杭州坐着通宵火车,到温州吃个早饭,一抬头,一迈腿,几个县的销售任务摆在眼前,一个月跑坏一双鞋是常有的事。“我们一群人再聚在一块,不是吹嘘又住了哪个五星级酒店,都是炫耀当年,怎么用6块/天、8块/天的差旅费,跑了一个月能够控制在200元以内。”
在甘肃武威,郭文敏机住了第一个起飞的机会。在当地的农垦农场里,他开了人生第一家工厂,农忙季节给农场几万人提供饮料。一瓶瓶不起眼的果汁,铺就了郭文敏登高的阶梯。为了解决玻璃瓶运输走山路难度大、破损率高的问题,郭文敏把工厂搬到了陕西宝鸡。生意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
但他没想到,宝鸡工厂的饮料因贴牌问题被查,工商局、卫生防疫站查封了工厂,把销售兰州等地的饮料,一股脑儿推进了黄河做销毁处理。
他破产了。
重起炉灶 砥砺前行
郭文敏选择了学驾驶。80年代末,马路上跑的车数都数得过来。会开车,尤其是大货车,就是捧上了吃香喝辣的饭碗。学成之后,趁热打铁,郭文敏跑起了运输。
这样的日子过了5年,手上又有了四五十万的存款,正赶上国家推进建筑行业材料改革,把原来脚手架上的毛竹替换成钢管架。在仙居,郭文敏抓住了机会。他从温岭、椒江调配货源,在把量拉到一万五千吨的同时,能做到零库存。凭着这一招,郭文敏打下本地80%的市场,并且拿下了当地几乎所有大型工程的脚手架项目。
另辟蹊径 更上层楼
经历了早年副食品行业和中期建筑行业的成功,郭文敏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其他领域,开拓新的疆土。“人只有两样事情是永远不会变的,一个是吃,一个是住,这是网络没办法替代的。”
由此出发,郭文敏先是闯进了早餐行业。或者,出于建材业多年积累的经验,郭文敏做起早餐来,也要讲究“资源共享”,最大程度提升资源利用率。
他找到那些只做午餐、晚餐的店面,单独租下早餐时段的使用权,店里不存货,全部在中央厨房配餐,统一发送。利用既有的资源,最大化地发掘价值,在小区,在景点,在闹市,他的早餐铺子一家家地开了起来。“早餐一样可以做到高端,牛肉包,一个卖到8块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它的成本也不低。”再到酒店行业,面对这个相对陌生的行业,郭文敏把目光聚焦在了细节上。而之所以在多个洽谈对象中敲定了维也纳酒店集团,说起来也简单:一是无死角的网络覆盖;二是开水龙头2秒出热水。两个看起来再小不过的细节。
不久,维也纳酒店(火车站店)就要在草原之城呼伦贝尔开门迎客,而由38幢别墅组成的休闲度假酒店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未来在呼伦贝尔酒店行业将形成掎角之势,为郭文敏的休闲旅游业布局打开一个光明的人口。
兜兜转转许多年,也许在郭文敏心里,仍有一个饮料情节。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输人“氧之泉”关键词,你会发现一项名为“一种含有高氧的保健饮料的制备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荣获2006年“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项发明的神奇之处在于含有大量活性溶解氧,把水含氧量从一般的2~3.8mg/ 提升到了18~50mg/,以满足临床疾病救治和高原部队战士日常训练的需要。这一瓶高科技的氧之泉,从军用到民用的普及推广,离不开郭文敏的大力推动。而他自己,就像他打造的高氧水饮料一样,是个氧浓度远高于一般人的实业家,用非同寻常的开拓精神和强大意志力,向着人生的高峰,一次次发起冲击。(文/ 谷枫)